• <dd id="uegqg"></dd>
  • 翁伯琦 陳華 :以科技創新 助力閩北“圓夢村”建設的實踐與啟示

    2022-04-06 11:49:49 來源: 大武夷新聞網 作者:翁伯琦 陳華

    在閩北實施“圓夢村”示范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行動,圓農民致富夢,圓宜業宜居夢,圓美麗鄉村夢。圓夢村建設是選擇普通村莊作為鄉村振興示范點,聚集一批熱心的志愿者,在當地黨委與政府領導下,有效導入綠色發展理念與科技資源要素,以科技創新創業助力產業振興為切入點,帶動綠色家園建設、農耕文化傳承、鄉土人才培養、弘揚鄉風文明、文旅項目導入、生態環境治理等工作深入開展。實踐表明,圓夢村建設與產業振興,離不開科技支撐與集成推廣。近年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科技興農與助力產業振興為主要目標,成立了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技人員為骨干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與鄉村農技人員和專業合作社密切配合,發揮專業優勢,促進綠色發展,重點開展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集成推廣應用,以項目實施帶動基地建設與農民創業,取得明顯進展與良好成效,受到基層干部群眾的好評。

    以引進與推廣新品種與新技術為重點,

    助力鄉村農民創業增收

    2021年,我們為閩北3個圓夢村引進優質黑米品種,推廣種植180畝,其中武夷山市西郊村100畝,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專家指導下,取得畝產超300公斤好成績,在此基礎上,專業合作社搞好收獲、加工、包裝、品牌打造的工作,每公斤黑米價格達20-26元,為農民群眾增收做出貢獻。與此同時,近兩年先后引入玉米、蔬菜、瓜類、野菜、藥材等新品種48個,進行適用性種植。其中玉米新品種8個,扶持7戶農民進行試種,取得良好成效,為擴大種植與穩妥推廣奠定堅實基礎。僅去年就先后接待來訪的基層干部群眾累計達110多人次,科技人員先后處理微信、電話等方式技術咨詢超過480多人次,同時開展技術指導并及時幫助解答技術難題。

    2020-2021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各相關研究所約計187人次科技人員赴圓夢村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其中幫助引進綠色與有機栽培技術,無償幫助3個村測定土壤樣品70多批(個),測定農產品43個(批次),幫助指導綠色栽培與農產品質量管理。推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與高效有機肥施用。引入山地茶園套種綠肥新品種12個與合理套種技術,幫助制定山地“三生”茶園建設規劃與技術方案,累計推廣560多畝,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為山區茶園實施“三茶融合”發展模式樹立樣板。目前山地“三生”(生產、生態、生活)茶園模式已經套種櫻花500多株,套種圓葉決明等牧草新品種12個,其中5個品種顯示了良好的適應性與豐產性,不僅防控水土流失效果好,而且作為綠肥應用潛力大。根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到4個圓夢村考察、調研、座談、服務超過26場次,累計培訓農民骨干超過12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成效。2021年8月份,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協、關工委還在建陽區麻沙鎮水南村舉行專題培訓與青少年贈書活動,受到鄉村群眾好評。農科院質標所、生態所的科技特派員為武夷山市黎前村芭蕉芋粉條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及檢測提供技術方案與服務,提供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名、特、優、新”農產品技術服務;為水南村葡萄種植提供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技術,對產地環境、投入品等進行安全評價。在麻沙鎮創辦了全省第一所鄉村科普學校,果樹所專家幫助水南村建立了全省第一個村級葡萄種質資源圃,為優良品種選育提供種質材料,也為鄉村葡萄品種認知與科普傳播推廣基地。

    以引進與推廣新創意與新模式為熱點,

    引領帶動科技集成推廣

    近兩年,省農科院結合閩北區域農業生產實際,在4個示范村重點引進農業綠色發展新創意,并重點推介5個新模式。一是稻-萍-魚復合種養生態農業模式。其中在水南村推廣應用取得成功,在水稻保持穩產的同時,每畝收獲100多公斤魚,而且通過現場直播將魚產品銷售一空,每畝農田效益比傳統種植模式增加67%。二是山地茶園套種山櫻花與綠肥模式。選擇武夷山市興田鎮2個村4個茶園,進行山櫻花套種,為下一步櫻花構建山地生態茶園奠定基礎。同時在其他2個茶園集成推廣400多畝套種綠肥,重點拓展就地繁育綠肥、就地施用綠肥的途徑,既可解決土壤酸化問題,又能減少茶園施肥成本。去年“三生”茶園模式已經在興田鎮4個村茶園進行擴大推廣,示范種植面積接近1000畝,取得良好成效。同時,研發了2款綠色優質茶葉產品,不僅質量上乘,而且風味獨特,受到消費者好評。三是山地林下種植中草藥與增匯模式。在大儲村配合實施林下栽培中草藥技術,擴大新品種引進,完善栽培模式,實施規范管理。尤其是建立了科技特派員與農戶掛鉤聯系機制,科技人員不僅深入現場予以指導,同時建立微信群聯系,及時解決生產過程出現的技術問題,取得良好成效,其中幫助種植農戶解決旱災害和病蟲害問題20余次,挽回種植過程的病蟲危害損失。四是葡萄園冬季套種并地力培育模式。水南村是一個葡萄種植村,全村種植葡萄面積超過3000畝,往年冬季葡萄園基本是不種植其他植物,而且也很少進行翻耕與地力培育,進而影響第二年產量與葡萄品質。通過引進合理套種蔬菜新模式之后,既能增加農民冬季開發收入,又能及時解決土壤翻地與地力保育問題,一舉多得。2021年底至2022年初,水南村3000多畝葡萄園套種不同品種冬季蔬菜超過95%面積,平均每畝效益達4500元以上,助力農民群眾有效增收。五是農業科技集成推廣示范基地模式。根據興田鎮的要求,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在大渚村建立由多個專業研究所參與的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完成了綜合示范基地建設規劃,并通過專家論證,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品種新技術綜合示范基地,農田立體種養生態農業模式,山地“三生”茶園發展模式、設施生態農業復合模式、優質稻特種稻生產基地、林下種植中藥材與碳匯模式、庭院經濟與綠色家園建設等,其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庭院經濟與綠色家園建設、林下中藥材種植與碳匯模式等已經啟動,并取得初步成效。

    以現代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為切入點,

    實施“三提三效”行動

    在科技特派員的共同努力下,圓夢村的科技示范推廣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受到基層干部群眾的好評。過去一年,推廣工作在取得進展之時,我們得到六點深刻啟示:一是要以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為目標;二是要以市場為引導推介優良品種;三是要以需求為原則推廣技術模式;四是要結合鄉村實際創立示范基地;五是要強化科技培訓引領綠色發展;六是要發揮專業優勢助力農民致富。通過鄉村科技特派員工作實踐,我們也深刻認識到,目前的科技推廣工作依然存在三個方面突出短板:一是供需對接不暢,新產品進入市場價位不高,增收效果不甚明顯;二是新模式難推廣,技術環節與要素時有脫節,多元投入顯得不足;三是缺乏市場機制,利益共同體難以做強做大,影響持續發展動力。在新一輪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中,要更加注重農科企結合;要更加注重產學研結合;要更加注重產供銷結合。就實施“三提三效”行動而言,要著力做好以下10項具體工作:

    (1)籌備建設山櫻花研究院。全面參與圓夢村櫻花研究院與創業示范基地建設,以機制創新為引領,發動更多的科技特派員參與創業,樹立青年科技人員創業樣板,推廣新時期科技特派員科技創新與協同創業經驗。

    (2)完善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將按照科技示范推廣基地規劃設計要求予以推進。力求在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方面樹立示范樣板,即在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農民增收率;實施作業機械化、生產標準化、管理智能化、防控綠色化、產品高優化、加工品牌化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努力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的現代農業推廣示范基地。近期要做好3項工作:一是推動金線蓮高效實施栽培技術,落實專業合作社與中草藥龍頭企業合作;二是優化構建林下套種中草藥遠程咨詢與技術指導系統,并開展經常性的服務工作;三是針對市場導向與農民需求,進一步擴大引進新品種與新技術,與龍頭企業合作,幫助農民建立生產示范片,為開辟農民新的增收渠道探索經驗。

    (3)擴大山地三生茶園建設。計劃在興田鎮、麻沙鎮3個村擴大“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的“三生”茶園示范建設,力求推廣面積超過1500畝,探索茶旅結合的美麗茶園建設,充分發揮茶園多功能效應,為“三茶”融合發展樹立閩北樣板并創立福建經驗。

    (4)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技術。集中開展山區特色優質產品的綠色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包括稻-萍-魚立體種養模式的擴大推廣及其優質大米生產,形成山區特色稻花優質米品牌,提高優質米市場銷售競爭力。

    (5)擴大高產優質葡萄栽培。葡萄新品種引入并開展高優綠色栽培模式推廣,力求示范栽培面積超過300畝。幫助指導并培訓農民技術骨干100人次以上,完善并提升葡萄種質資源圃建設水平,實施中草藥棚內合理套種,創立優勢疊加的新模式,提高資源圃管護體系的自我發展能力。

    (6)擴大引進優質稻新品種。進一步擴大優質特色稻(優質黑米)綠色栽培面積,力求示范種植面積超過400畝。積極配合圓夢村干事會,引進相關加工或者銷售企業,促進特色米加工、包裝與品牌建設,提高稻田產出率與勞動生產率,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7)擴大引進經濟作物品種。因地制宜引進玉米、蔬菜、瓜類、花卉、番薯、中藥材等新品種,按照當地農民需求,籌集種子并做好技術培訓工作,力求提高引進種植成功率。

    (8)因勢利導做好培訓工作。新一年計劃辦班培訓200人次,其中技術需求對接會2場次、現場教學與培訓2-4場次,青年創業經驗交流會1場次,發揮專業優勢,培育鄉土人才,助力增收致富。

    (9)支持科技特派員的創業。引導并扶持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發現典型、總結經驗,組織科技特派員工作經驗交流與現場考察會1-2場次,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10)及時搞好宣傳報道工作。安排項目實施過程考察活動,深入了解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助力鄉村振興與農民增收致富的事跡,及時總結并大力宣傳,樹立樣板,推動工作。年終計劃在武夷山或者建陽區召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工作年會,總結經驗,研定計劃,研討方案,為新一年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相關鏈接

    “圓夢村”是福建省的一項鄉村振興公益項目,旨在通過鄉村內力的激活和外力要素的導入,助力推動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進一步深化“南平機制”,圓村民追求幸福的夢。

    為了給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樹旗幟、立標桿,提供可參照、可復制的案例,2018年,我市建陽區麻沙鎮水南村,武夷山市興田鎮西郊村、大渚村等3個具有顯著代表性村莊被確定為首批“圓夢村”鄉村振興計劃試點。試點村的概況是村集體積累少、村民收入低、致富路徑窄,產業支撐能力弱,在福建省廣大農村具有代表性。擬用5-7年時間,將“圓夢村”打造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著力打造在全省有示范帶動作用、可復制可學習的新農村建設樣板。

    圓夢村干事會的成員由20多位從省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的廳、處級干部和企業界有識人士及省內科研院所的學科帶頭人擔任。目前已有12個工作服務小組,上百名志愿者加入其中,圓夢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就是其中代表,他們重點突出“五新”推廣,項目帶動,基地建設,樹立樣板,助力增收,著力在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上下功夫,以科技助力“圓夢村”產業振興,著力新突破,取得新業績。 

    [責任編輯:陳琳]
    版權聲明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大武夷新聞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擁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則必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05001716]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梅峰路45號報業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
    成年黄网站在线观看无码漫画
  • <dd id="uegqg"></dd>